能源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定性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为400,定量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为600,总和为1000。
1、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包括组织领导、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持续改进5个指标
2、定量评价指标
定量评价指标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综合能耗、设备能效、能源监视、节能量等5个指标。
定性评价
序号
评价指标
分值/权重
评价项目
项目分值/权重
评价要求
1
组织领导
100
组织的能源管理承诺
50
最高管理层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制定能源方针,并将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职责和权限
50
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并形成文件。
2
策划
100
能源使用原因和条件
40
识别、评价能够控制或能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并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能源目标和指标
20
在组织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
法律法规和标准
20
建立相关渠道,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能源管理方案
20
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
人员能力
30
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向能源管理工作人员和对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提供足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意识。
能源计量与统计
10
按规定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建立能源消耗计量和统计管理制度,提供相应能源消耗计量数据,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校准或检定;数据真实准确,实施分项计量。
产品和过程设计
20
新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进能源管理绩效,优化用能,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
节能技术
10
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20
建立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的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作到系统节能。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合理的设备、设施维护和保养,以保证其良好运行状态;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管理。
能源采购
20
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制定标准或规范;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验证;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
20
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做到行为节能。
日常运行监视
10
建立例行的监视和测量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方法,对能源采购、贮存、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的信息和数据,包括相关耗能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不间断地收集、测量和监测。
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
10
提供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各层次的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标杆/基准、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与标杆水平的对比。
遵法性评价
10
应对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进行定期的遵法性评价。
关键特性监视
10
监视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适当时作出应急准备和响应。
内部审核
10
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确认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管理评审
10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绩效的机会,以及变更的需求。
节能资金
10
每个财务统计周期配套充分节能资金,实施节能改造。
系数
定性指标情况
0% -20%
n 没有相应的文件,只有零散的规定。(H)
n 尚未按文件和规定实施。(D)
n 尚未进行过评价。(E)
n 尚未进行过整改或只有零散的改进。(P)
20%-40%
n 有相应文件和相应规定,但不全或不系统。(H)
n 虽按文件和规定去做,但尚未全面实施。(D)
n 尚未进行过评价。(E)
n 尚未进行过整改或只有零散的改进。(P)
40%-60%
n 有相应文件和相应规定,但不全或不系统。(H)
n 虽按文件和规定去做,但尚未全面实施。(D)
n 尚未进行过总体评价,只有部分或零散的评价。(E)
n 各过程、部门有明显的改进并不断完善。(P)
60%-80%
n 有系统的文件和相应规定。(H)
n 全面按文件和规定实施,而且有证实(记录等)。(D)
n 对各相关部门、过程、总体进行了充分评价。(E)
n 各过程、部门有明显的改进并不断完善。(P)
80%-100%
n 有系统的文件和相应规定。(H)
n 全面按文件和规定实施,而且有证实(记录等)。(D)
n 对各相关部门、过程、总体进行了充分评价。(E)
n 部门、过程和整体有突破性的改进和创新。(P)
定量评价
评价指标
分值/权重
评价项目
项目分值/权重
评价要求
能源目标和指标实现程度
100
组织制定的各项能源目标和指标
60
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和指标值的程度。
能源指标达标率
40
组织各职能层次基本实现能源指标要求,达标率大于90%。
综合能耗
200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或服务提供综合能耗
80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新能源利用率
20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其他综合能耗指标
40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关键工序/服务的能耗
60
达到能源基准或标杆要求。
设备能效
100
重点耗能设备/系统能效以及经济运行指标(包括蒸汽系统、过程加热系统、冷却系统、电机拖动系统、照明系统等)
70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达到组织规定的能源指标要求。
重点耗能设备/系统的余能利用达到能源基准或标杆要求。
余能利用率
30
能源监视
100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
50
符合GB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的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检测率
计量器具按要求进行检定。
50
节能量
100
年度节能量
60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能源使用控制目标完成率
40
制定能源使用控制方案并实施完成,目标完成率大于90%。
分数
定量指标的情况
0%-20%
n 只有个别部门达到指标要求。(L)
n 改进的速度较慢、涉及的部门和过程较少。(T)
n 未达到组织规定的指标。(C)
20%-40%
n 只有个别部门达到指标要求。(L)
n 改进的速度较快,涉及所有部门和过程。(T)
n 未达到组织规定的指标。(C)
40%-60%
n 整体达到指标要求。(L)
n 改进的速度较慢、涉及的部门和过程较少。(T)
n 未达到组织规定的指标。(C)
60%-80%
n 整体达到指标要求。(L)
n 改进的速度较快,涉及所有部门和过程。(T)
n 未达到组织规定的指标。(C)
80%-100%
n 整体超指标要求。(L)
n 改进的速度较快,涉及所有部门和过程。(T)
n 达到组织规定的指标并且达到行业领先指标。(C)
上一篇:建立、实施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 |
下一篇:企业能源审计的方法 |